2005年4月22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四版:天下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黄河中上游惊现“悬河”
丁铭 万栋

  提起黄河,家住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市防汛办副主任王墨田就忧心忡忡:“现在的黄河河床,已‘悬’在我家的房顶上了。说‘黄河之水天上来’有点玄,但说‘黄河之水房上流’一点也不过分。如果这一段大堤决口,站在房顶上都躲不过灭顶之灾。”
  据沿线水文站监测,黄河内蒙古河段在过去十年中“蹿”高了两米多,已成为继下游河南、山东段后又一“地上悬河”。
  河槽萎缩,河身变“瘦”
  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黄河内蒙古段,全长890多公里。然而,自上游刘家峡和龙羊峡水库联合调运以来,黄河洪峰被削平,致使造床流量消失,河道摆动不定,频繁出险成灾。据当地群众讲,黄河作为一条多沙河流,有“大水拉沙,小水做弯”的特点。过去,黄河拉沙流量(也叫造床流量)多在夏汛期间,靠夏汛洪峰拉沙造床。而自1990年刘家峡水库控流之后,夏汛期间已有10多年没有来大的洪峰,造床流量消失,拉沙流量不足,河槽逐渐萎缩变窄。
  黄河宁蒙段水文管理局局长李学春介绍说,目前,内蒙古段河槽宽度已从10年前的平均1500米萎缩到500米左右。巴彦淖尔市防汛办主任张三宏则反映,过去,黄河河槽能通过每秒3000立方米至4000立方米流量的洪水,现在洪水达到每秒700立方米就出槽上滩了。
  落淤加重,河水变“稠”
  记者在包头河段舀了一杯水,一小时后,沉积泥沙足有半杯。当地防汛办的人说,10几年前,一杯黄河水的泥沙只有1/3左右。黄河水明显变“稠”了。
  内蒙古水文总局站网处处长张武忠说:“内蒙古每年有12814万吨以上泥沙进入黄河,据监测,泥沙全都淤积在内蒙古中游河段。”
  由于黄河内蒙古段泥沙淤积加重,致使河道阻塞,水利枢纽库容减少,失去调水调沙能力。
  河床猛抬,河底“蹿”高
  随着泥沙淤积加重,黄河内蒙古段的河床抬高速度迅猛,短短10几年便形成“地上悬河”。
  国家黄河防总副主任张金良认为,黄河内蒙古段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。如不及时治理,中上游的“悬河”势必使中下游断流更为频繁,全线河床越抬越高,形成一座绵延千里不断“生长”的“水上长城”,对全流域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危害。仅从黄河内蒙古段这个局部看,近几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发展成果主要集中在黄河两岸,装机容量百万千瓦以上的火力发电站就有5个,还兴建了大量的工厂、交通设施,在汛期一旦决堤,后果不堪设想。
  张金良认为,治理“地上悬河”的最好办法是调水调沙。近年来,水利部在下游小浪底进行的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效果十分明显。目前,若想实现黄河全线调水调沙,至少需要在干流上建7座用于调水调沙的水利枢纽,但黄河现在只有5座,尚需再建两座。
  为此他建议,尽快上马乌海市海勃湾水利枢纽和大柳树水利枢纽,控制包括内蒙古段在内的黄河“地上悬河”的发展。